盘点近十年安防行业相关国家标准
安防是指安全防范措施,包括了各种保护措施和技术手段,用于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和信息等安全。中国安防行业起步较晚,在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起步,经过40年的快速发展,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产业体系和较大的市场规模。
近年来,我国安防行业以平安城市建设为契机得到大力发展,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成熟与落地,安防行业发展势头更见迅猛,其中安防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对行业发展的贡献功不可没。
安防国标是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颁布的安全技术标准,旨在规范安防产品的研发、生产和使用标准,提升安全技术水平,提高安防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主要包括:监控设备、门禁系统、消防系统、防盗报警系统等行业标准,本文将根据相关资料搜集整理,盘点近十年安防行业重要的国家家标准,以供查看。
《医院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要求》
《医院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要求》规定了医院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的基本要求、防护对象及防护要求、系统技术要求和管理要求。医院安全技术防范的重点应保障患者、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医院的财产安全。技术防范由视频监控系统、入侵报警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电子巡查系统、安全检查系统等组成。同时技术防范系统应预留与有关部门远程监控中心报警联网的接口。医院的被防护对象主要包括人员的主要出入口和聚集区、重要物品存放场所、重要设施的安放场所等重点部位和区域。该标准于2015年12月1日实施。
《数字城市一卡通互联互通通用技术要求》发布
2015年7月5日,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数字城市一卡通互联互通通用技术要求》国家标准。
数字城市一卡通国家标准规定了城市一卡通互联互通系统技术要求、用户卡技术要求、业务流程、数据清分、数据接口要求、通讯要求和安全要求,以及标准中涉及的相应术语、定义、符号等,可以满足城市内综合交通、公用事业缴费、风景园林、社区应用、停车场管理等多项业务需求的系统。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础数据规范》国家标准发布
2016年,国家质检总局、中央综治办、国家标准委1月28日联合发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础数据规范》国家标准,于2016年3月1日正式实施,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和综治信息化建设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础数据规范》国家标准是迄今为止参与起草部委最多的一个国家标准,由26个部委共同起草,采用“9+X模式”,设置9大基础应用模块,98个表格,包括实有人口、特殊人群、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校园及周边安全等信息采集规范。中央综治办一室主任陈小军说,在此基础上,要实现大数据挖掘、研判分析、统计报表、综合查询等深度应用。
《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发布实施
从全国安全防范报警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获悉(简称“SAC/TC100”),由该委员会报批的国家标准《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批准发布。
该标准的编号和名称为:GB/T28181-2016(代替GB/T28181-2011),该标准自2016年8月1日起实施。
国家标准《入侵和紧急报警系统技术要求》实施
该标准规定了入侵和紧急报警系统(I&HAS)的构成、应用分级、功能及性能要求、环境适应性要求、防雷接地要求、安全性要求、电磁兼容性要求、可靠性要求、系统设计要求等,是设计、检测和验收入侵和紧急报警系统的基本依据。本标准适用于安装于建筑物内、外部的入侵和紧急报警系统(I&HAS)、单独的入侵报警系统(IAS)以及单独的紧急报警系统(HAS)。
另外,《入侵和紧急报警系统技术要求》(GB/T32581-2016)于2016年11月1日开始实施。并得到了各地积极响应,上海市公安局技术防范办公室发布通知要求市局有关单位、各公安分局技防办,各有关从业单位在上海市技防工程中安装使用的脉冲式、张力式电子围栏周界报警系统均应执行《入侵和紧急报警系统技术要求》(GB/T32581-2016)。
国家标准SVAC2.0版本2017年6月1日正式实施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数字视音频编解码技术要求》(标准号:GB/T25724-2017),于6月1日起正式实施。
《安全防范监控数字视音频编解码技术要求》又被称为SVAC标准,由公安部、工信部、国标委共同主导推行、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音视频编解码标准,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自主可控。2010年8月审查批准为国家标准,12月SVAC标准(即GB/T25724-2010《安全防范监控数字视音频编解码技术要求》正式公布。
此次国家标准委发布的GB/T25724-2017《安全防范监控数字视音频编解码技术要求》是在2010年版本的基础上逐步完善而推出的SVAC标准2.0版本,在数据安全有更大的保障,图像编码效率进一步提高,赶超H.265,同时信息安全等级也更高。
GB/T 22239-2019《楼宇对讲系统技术标准》
该标准规定了楼宇对讲系统的定义、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验收规则等内容,适用于楼宇对讲系统的设计、施工和验收。
GB/T 22240-2019《楼宇对讲系统音频传输技术标准》
该标准规定了楼宇对讲系统音频传输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验收规则等内容,适用于楼宇对讲系统的音频传输。
GB/T 22241-2019《楼宇对讲系统视频传输技术标准》
该标准规定了楼宇对讲系统视频传输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验收规则等内容,适用于楼宇对讲系统的视频传输。
GB/T 22242-2019《楼宇对讲系统信息安全技术标准》
该标准规定了楼宇对讲系统信息安全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验收规则等内容,适用于楼宇对讲系统的信息安全。
GB/T 22239-2019《楼宇对讲系统技术标准》
是中国标准化协会发布的关于楼宇对讲系统的标准,该标准规定了楼宇对讲系统的定义、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验收规则等内容。
GB/T31070.2-2018《楼寓对讲系统第2部分:全数字系统技术要求》与GB/T31070.4-2018《楼寓对讲系统第4部分:应用指南》
据了解,GB/T31070《楼寓对讲系统》共分为4个部分:,其中《第1部分:通用技术要求》已于2014年12月份发布,2015年6月份实施。本部分由公安部提出,由全国安全防范报警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00)归口,起草单位主要包括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厦门立林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视得安罗格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厦门狄耐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福建省冠林科技有限公司、中山市奥敏电子有限公司、国家安全防范报警系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国家安全防范报警系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
本次公布的《楼寓对讲系统第2部分:全数字系统技术要求》、《楼寓对讲系统第4部分:应用指南》,公安部为主管单位,全国安全防范报警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为归口单位。其中第2部分于2019年7月1日实施,第4部分于2018年12月28日实施。
GB/T34678-2017《智慧城市技术参考模型》
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智慧神州(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东方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闪联信息技术工程中心有限公司、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北京大学、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二十八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智城信服科技有限公司等几家公司发起。标准给出了智慧城市概念参考框架,规定了ICT支撑的智慧城市业务框架、知识管理参考模型和技术参考模型,以及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原则和要求。适用于智慧城市ICT的整体规划及具体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与运维。本标准自2018年05月01日开始实施。
GB/T34680.1-2017《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第1部分:总体框架及分项评价指标制定的要求》
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城智慧(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智慧神州(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智城信服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东方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闪联信息技术工程中心有限公司、住房和城乡建设部IC卡应用服务中心、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发起。本部分规定了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评价要素及分项评价指标的设立原则、设立要求和描述要求。适用于智慧城市整体评价指标和分项评价指标的制定,也适用于智慧城市整体和分领域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与评价工作。
GB/T34680.3-2017《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第3部分:信息资源》
规定了智慧城市信息资源的评价指标。适用于智慧城市信息资源的评价。
GB/T34679-2017《智慧矿山信息系统通用技术规范》
规定了智慧矿山的系统构架、基础网络、数据仓库、地理信息、传感感知、工业自动化、平台软件、地质保障软件、安全保障软件、生产管理软件、矿山ERP软件、大数据分析软件、综合调度软件和应急指挥软件等信息系统通用技术要求。适用于指导矿山企业的智慧化信息系统设计和建设。
《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联网共享应用标准体系(2017版)》
中央综治办秘书室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公安部办公厅、国家标准委办公室下发《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联网共享应用标准体系(2017版)》,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单位)在开展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即雪亮工程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
由全国安全防范报警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00)归口,是编制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国家标准制修订规划和计划的基本依据,是保障我国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作科学、有序开展的基础性技术文件。包括技术要求、评价测试规范和管理规范三大类标准,能够满足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技术系统建设、第三方评价测试以及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内容完整,相互衔接,全面成套。
GB35114-2017《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信息安全技术要求》
《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信息安全技术要求》由公安部提出,全国安全防范报警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00)归口。主要起草单位包括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北京中盾安全技术开发公司、杭州恒生数字设备科技有限公司、长春吉大正元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江南天安科技有限公司、国家密码管理局商用密码检测中心等,于2018年11月1日实施。
规定了公共安全领域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中视频信息以及控制信令信息安全保护的技术要求。适用于公共安全领域视频监控系统的方案设计、系统检测、验收以及与之相关的设备研发、生产。其他视频系统可参考采用。
GB/T35678-2017《公共安全人脸识别应用图像技术要求》
《公共安全人脸识别应用图像技术要求》,计划编号为20132240-T-312,公安部为主管部门,全国安全防范报警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为归口单位,起草单位包括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广州像素数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旷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海鑫科金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商汤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宁波永发智能安防科技有限公司。
该标准于2018年07月01日实施。
GB/T 35676-2017《公共安全 指静脉识别应用 算法识别性能评测方法》
《公共安全 指静脉识别应用 算法识别性能评测方法》,计划编号为20132241-T-312,公安部为主管部门,全国安全防范报警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为归口单位,起草单位包括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国防科技大学、北京大学、深圳脉迪科技有限公司、中控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宁波永发智能安防科技有限公司。
该标准于2018年07月01日实施。
《公安物联网感知设备数据传输安全性评测技术要求》(GB/T 37714-2019)
由公安部提出并归口,2019年6月4日起实施。本标准规定了公安物联网感知设备进行数据读取或状态控制过程中数据传输和感知设备间通信的安全性评测要素及技术要求,适用于公安物联网感知设备数据传输安全性评测。
《公安物联网基础平台与应用系统软件测试规范》(GB/T 37715-2019)
由公安部提出并归口,2020年1月1日起实施。本标准规定了公安物联网基础平台与应用系统软件测试的通用要求和方法,包括基本要求、功能测试、可靠性测试、易用性测试、效率测试、安全性测试、维护性测试、可移植性测试、文档质量测试,适用于公安物联网基础平台与应用系统的软件测试。
国家标准《机动车电子标识通用规范第1部分:汽车》(GB/T35789.1-2017)
本标准规定了安装在汽车上基于超高频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电子标识的相关术语、功能、性能指标、试验方法、质量评定程序以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准确定义了电子标识是“用于识别机动车身份,嵌有超高频无线射频识别芯片并存储机动车登记信息、行业应用信息等信息的载体”,明确了其基本性能、物理特性、环境适应性等各项技术要求,给出了相应的试验方法和质量评定程序等。该标准用于全面指导电子标识的设计、生产、试验和使用。
国家标准《机动车电子标识安全技术要求》(GB/T35788-2017)
本标准规定了电子标识安全的一般要求(安全等级、密码算法、密钥、身份鉴别等)和生存周期(生产、初始化、个性化、使用、报废)安全要求,旨在构建基于国密算法的双向身份鉴别安全机制,满足电子标识涉车应用中的芯片存储数据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的基本要求。
国家标准《机动车电子标识读写设备安全技术要求》(GB/T35787-2017)
本标准规定了电子标识读写设备安全的一般要求(通信安全、密码算法、密钥管理、身份鉴别等),以及生产、报废处置安全,适用于读写设备和应用系统的设计、开发、测试及应用中的安全性考虑。
GB/T 35742-2017《公共安全 指静脉识别应用 图像技术要求》、GB/T 35676-2017《公共安全 指静脉识别应用 算法识别性能评测方法》、GB/T 35736-2017《公共安全指纹识别应用 图像技术要求》、GB/T 35735-2017《公共安全 指纹识别应用 采集设备通用技术要求》、GB/T 35678-2017《公共安全 人脸识别应用 图像技术要求》
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获悉,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2017年第32号中国国家标准公告,其中涉及公共安全领域生物特征识别的多项标准,具体包括GB/T 35742-2017《公共安全 指静脉识别应用 图像技术要求》、GB/T 35676-2017《公共安全 指静脉识别应用 算法识别性能评测方法》、GB/T 35736-2017《公共安全指纹识别应用 图像技术要求》、GB/T 35735-2017《公共安全 指纹识别应用 采集设备通用技术要求》、GB/T 35678-2017《公共安全 人脸识别应用 图像技术要求》。该系列多项标准都将于2018年07月01日实施,公安部为主管部门,全国安全防范报警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为归口单位。
新版国家标准《安全防范工程技术标准》GB50348-2018
2018年5月份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公告,修订版的国家标准《安全防范工程技术标准》正式发布,编号为GB50348-2018。目前该国家标准已于2018年12月1日起实施。
与2004版相比,增加了风险防范规划、系统架构规划、人力防范规划、实体防护设计以及工程建设程序、监理、运行、维护、咨询服务等相关新内容,并对其他内容进行了完善与更新。
与2004版相比,删除了原标准中高风险对象和普通风险对象的安全防范工程设计内容,将标准内容定位在安全防范工程建设和系统运行维护的通用要求。
与2004版相比,对安全防范工程的建设有了新要求,强调形成人力防范(人防)、实体防范(物防)、技术防范(技防)三防结合的综合防控体系。
《智慧城市术语》(GB/T37043-2018)
该标准作为智慧城市标准体系中的基础性标准,界定了智慧城市领域中常用的术语和定义,包括智慧城市基本术语、框架与模型、数据资源、基础设施与平台、支撑技术、风险与安全、管理与服务等七大项相关术语,适用于智慧城市的规划、设计、实施与运维,该标准自2018年12月28日公布之日起正式实施。
《智慧城市公共信息与服务支撑平台第3部分:测试要求》(GB/T36622.3-2018)
该标准于2021年1月1日正式实施,是对智慧城市公共信息与服务支撑平台功能及性能测试要点做出要求的依据,包括测试总则、测试环境与工具、测试管理、测试内容、测试方法、测试评价等,适用于智慧城市公共信息与服务支撑平台的测试。
GB/T 37295-2019《城市公共设施 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要求》
该标准于2019年10月1日正式实施,规定了电动汽车充换电池设施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的总体要求,安全技术防范要求、管理与维护等相关内容,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的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安全技术防范系统。
解决了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中存在的油车占位、二维码不清晰、安全提示不足等实际问题,明确了不同类型充换电设施在建设、运营过程中的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设置及防护要求,为大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充换电服务,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突发事件响应要求》(GB/T37228-2018)
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北京辰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9家单位共同参与制定的《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突发事件响应要求》(GB/T37228-2018)经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批准、发布,并于2019年6月1日起实施。
规定了突发事件响应的基本要求,以在突发事件响应组织内部,实现有效的应急指挥、信息管理、协调和合作。主要规范了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的基本任务、应急指挥体系和人员因素以及突发事件应急信息的基本流程和基本要求,并对突发事件响应的协同合作、指挥协调、信息共享和人员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规范。标准适用于国家或地区所有参与突发事件准备和响应的组织。
GB/T37845-2019《居家安防智能管理系统技术要求》
本标准规定了居家安防智能管理系统的组成与接口分类、功能要求、性能要求、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针对数字家居产品特性,对居家安防智能管理系统、智能家居控制及管理、用户智能终端、无线扩展智能终端定义;针对家居控制部分,对执行器、控制器、智能家居控制及管理接口定义。标准根据居家安防智能管理系统设备的组成,分别对可视对讲、报警控制及管理、智能家居控制及管理三部分提出了各自的功能要求。在性能方面提出音频特性、网络和信息安全性要求、电气安全性、环境适应性、电磁兼容要求。
《物联网智能家居 用户界面描述方法》(gb/t 39189-2020)
《物联网智能家居 用户界面描述方法》规定了物联网智能家居系统中用户交互模型、设备数据、数据服务、用户界面等要求,适用于物联网智能家居的用户界面设计、实现、应用等。
《物联网智能家居 设计内容及要求》(gb/t 39190-2020)。
《物联网智能家居 设计内容及要求》对智能家居系统结构及功能有要求、系统配置及运行等做出了规定,适用于与家居生活有关的信息设备集成、家居服务信息系统和类似应用场景。
GB 10409-2019《防盗保险柜(箱)》
2019年4月4日,强制性国家标准GB 10409-2019《防盗保险柜(箱)》正式发布,于2020年5月1日实施。该标准由全国安全防范报警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主管部门为公安部,国家安全防范报警系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以下简称公安部检测中心)等单位为主要起草单位。
标准修订的主要创新在于:
第一,按照标准化改革的要求,将相同功能要求的产品集中在一个标准体现,扩展了产品范围;特别是标准中高级别的防盗保险柜相当于银行的业务库的物防要求。
第二,将当前的技术发展充分体现在标准中,特别是信息安全技术。
第三,实现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全面接轨,为国内产品"走出去",更好地服务于国际市场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让中国制造、中国创造闪耀全球。
GB 12663-2019《入侵和紧急报警系统 控制指示设备》
国家标准《入侵和紧急报警系统控制指示设备》由TC100(全国安全防范报警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上报及执行,主管部门为公安部。全部代替GB12663-2001,并且标准非等效采用IEC国际标准IEC62642-3:2010。标准规定了用于入侵和紧急报警系统中的控制指示设备的产品分类及标识、安全等级、用户类别、功能要求、供电要求、安全性、环境适应性、电磁兼容、产品资料、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贮存要求。
该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包括公安部安全与警用电子产品质量检验中心、中国安全技术防范认证中心、公安部安全防范报警系统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以及行业内知名企业。本标准于2020年11月1日实施。
《公共安全指纹识别应用验证算法性能评测方法》
2019年10月18日,由公安部提出并主管,全国安全防范报警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的GB/T38122-2019《公共安全指纹识别应用验证算法性能评测方法》正式发布。该标准规定了公共安全指纹识别应用中指纹验证算法性能评测的测试库建库准则、接口要求、测试方法和评价方法。适用于公共安全指纹识别应用中指纹验证算法的性能测试与评价。
该标准于2020年5月1日实施。
GA/T1788.1-2021《公安视频图像信息系统安全技术要求第1部分:通用要求》
GA/T1788.2-2021《公安视频图像信息系统安全技术要求第2部分:前端设备》
GA/T1788.3-2021《公安视频图像信息系统安全技术要求第3部分:交互安全》
GA/T1788.4-2021《公安视频图像信息系统安全技术要求第4部分:安全管理平台》
2021年8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技术监督委员会连续发布关于批准发布《公安视频图像信息系统安全技术要求》系列标准的通知,规定标准号为GA/T1788.x-2021,相关标准于2021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系列标准规定了公安视频图像信息系统安全的总体技术要求,用于规范、指导公安视频传输网的安全建设总体规划、方案设计、软件开发、部署实施和运维管理等工作,填补了公安视频安全标准体系的空白。
《智慧城市 运营中心 第1部分:总体要求》
该标准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软通智慧、中城智慧研究院、华为、中兴通讯、上海仪电等国内17家智慧城市建设相关领域龙头单位组织34位专家起草。作为智慧城市运营中心技术领域的首份国家标准,GB/T40656.1-2021的从起草到发布一直备受关注,本标准于2022年05月01日正式实施。
标准规定了智慧城市的城市运营中心的建设框架及要求。城市运营中心的数据基础与来源,公共基础数据库将围绕城市各管理部门、社会公众和企事业单位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建立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建筑物基和地理基础空间基础数据库,将为城市公共信息平台与其他智慧应用的建立提供标准、可靠、准确的数据,服务于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标准适用于智慧城市的城市运营中心的建设。
GB/T18910.61-2021《液晶显示器件第6-1部分:液晶显示器件测试方法光电参数》
GB/T18910.101-2021《液晶显示器件第10-1部分:环境、耐久性和机械试验方法机械》
GB/T18910.201-2021《液晶显示器件第20-1部分:目检单色液晶显示屏》
液晶显示器件领域系列国家标准由TC547(全国电子显示器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上报及执行,主管部门为工业和信息化部。涉及的主要起草单位包括京东方、华星光电、浙大三色以及天马微电子等企业。该系列标注于2022年5月1日实施。
《智慧城市设备联接管理与服务平台技术要求》
该标准由TC28(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上报及执行,主管部门为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该标准由华为、中电科、腾讯云、浪潮、太极计算机、浙江大华、广电运通、中星微等企事业单位起草,2018年11月正式启动,并于2022年05月01日正式实施。
据了解,标准描述了智慧城市设备联接管理与服务平台总体框架及平台功能、数据、接口、运维、安全支撑、服务等方面的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该标准适用于智慧城市设备联接管理与服务平台及其应用的设计、规划和建设的参考。该标准的实施将推动智慧城市跨领域的互通互联,提升系统互操作性和功能兼容性,进一步加速物联网市场成长。
《智慧城市智慧多功能杆服务功能与运行管理规范》
国家标准《智慧城市智慧多功能杆服务功能与运行管理规范》由TC537(全国城市公共设施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上报及执行,主管部门为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要起草单位包括:北京市标准化研究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深圳市信息基础设施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中电科公共设施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南京路灯工程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江苏未来城市公共空间开发运营有限公司、云南华尔贝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华方智联(青岛)智能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企业。
据了解,本标准规定了道路多功能杆的总体要求、基本组成、杆体设计要求、附属设施要求、检验要求以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标准适用于灯杆高度小于20米,作为城市道路、公路、高速路、广场、公园、庭院等公共设施多功能杆。道路多功能杆重点规范基本组成、必选搭本标准规定了智慧杆的杆体分类、一般要求、设计要求、布局要求、功能要求、安全要求以及运营服务要求等内容。标准对承载设备、规范杆体的荷载要求、抗风设计等,使新型多功能杆可安全支持搭载移动通信设备、智能照明设备、视频监控设备等,满足新型智慧城市需要。同时对安全提出高要求,包括电气安全、通信与信息安全等。也对相应的附属设施进行要求,包含附属设施如照明设备、移动通信设备、视频监控设备或者其他搭载设备的供电要求,管线要求(光纤、电缆)、接地要求。
该标准于2022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
《信息安全技术 实体鉴别保障框架》(GB/T 40651-2021)
由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宣布提出并归口管理,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国民认证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数据与通信保护研究教育中心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 、格尔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北京国民安盾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共同参与起草的《信息安全技术 实体鉴别保障框架》(GB/T 40651-2021)国家标准,于2021年10月11日发布,并于2022年05月01日正式实施。
本文件确立了实体鉴别的保障框架,规定了各参与方角色的职责、实体鉴别的主要流程环节以及实体鉴别保障等级的类别和等级划分原则,并规定了实体鉴别保障所需的管理要求。
《信息安全技术 安全处理器技术要求》(GB/T 40653-2021)
由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宣布提出并归口管理,北京多思科技工业园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国家密码管理局商用密码检测中心、华北电力大学、公安部第三研究所、网神信息技术(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杭州华澜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安恒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珠海复旦创新研究院、北京多思安全芯片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共同参与起草的《信息安全技术 安全处理器技术要求》(GB/T 40653-2021)国家标准,于2021年10月11日发布,并于2022年05月01日正式实施。
本文件规定了安全处理器的安全功能要求和安全保障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安全处理器设计、生产和应用。
《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入侵检测系统技术要求和测试评价方法》(GB/T 20275-2021)
由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宣布提出并归口管理,公安部第三研究所 、北京天融信网络安全技术有限公司 、奇安信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神州绿盟科技有限公司 、启明星辰信息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国际技贸联合有限公司 、网神信息技术(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网络安全审查技术与认证中心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五研究所(信息产业信息安全测评中心) 、上海市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中心 、北京山石网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西安交大捷普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安博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中科网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深信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工业和信息化部计算机与微电子发展研究中心(中国软件评测中心) 、华信咨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信息通信研究所 、陕西省网络与信息安全测评中心 、上海工业控制安全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等多家单位共同参与起草的《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入侵检测系统技术要求和测试评价方法》(GB/T 20275-2021)国家标准,于2021年10月11日发布,并于2022年05月01日正式实施。
文件规定了网络入侵检测系统的安全技术要求和测试评价方法,适用于网络入侵检测系统的设计、开发与测评。
《信息技术 移动设备生物特征识别 第4部分:虹膜》(GB/T 37036.4-2021)
由全国通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管理,北京中科虹霸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 、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科天地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眼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北京集创北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市铭图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厦门乐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共同参与起草的《信息技术 移动设备生物特征识别 第4部分:虹膜》(GB/T 37036.4-2021)国家标准,于2021年04月30日发布,并于2021年11月01日正式实施。
标准提出了应用于移动设备虹膜识别的系统构成和业务流程,规定了移动设备上虹膜识别的功能要求、性能要求和安全要求。适用于移动设备虹膜识别系统的设计、生产与应用。
国家标准GB/T41772-2022《信息技术生物特征识别人脸识别系统技术要求》
由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生物特征识别分会执行的国家标准GB/T41772-2022《信息技术生物特征识别人脸识别系统技术要求》(以下简称《人脸识别系统技术要求》)已于2023年5月1日开始实施。
据悉,该标准明确了人脸识别系统是由视图采集子系统、视图解析子系统、存储子系统、比对子系统、决策子系统、管理子系统以及应用开发接口等组成。此举无疑是为后续迭代更新的人脸识别系统设计和开发奠定了基础,从而适应市场个性化的需求。
它是由上海商汤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云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云天励飞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市捷顺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熵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厦门熵基科技有限公司 等46家企业和单位起草。
国家标准GB/T41988-2022《公共安全虹膜识别应用图像技术要求》
由全国安全防范报警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全国安全防范报警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人体生物特征识别应用分会的执行的国家标准GB/T41988-2022《公共安全虹膜识别应用图像技术要求》(以下简称《虹膜识别图像技术要求》)已于2023年5月1日开始实施。
据悉,该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包括 天津中科虹星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北京中科虹霸科技有限公司 、公安部第一研究所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眼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公安部第三研究所 、天津中科智能识别有限公司 。
该标准规定了公共安全虹膜识别应用中虹膜图像的技术要求,适用于公共安全虹膜识别应用中虹膜图像的采集、存储与识别。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虹膜识别图像技术要求新国标的实施将有利于扩大虹膜识别技术应用领域,同时也会有效提高终端客户的工作效率等等。
国家标准GB 17565-2022《防盗安全门通用技术条件》
国家标准《防盗安全门通用技术条件》,经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22年12月1日批准发布,已于2024年1月1日实施。这一标准的实施,对消费者来说意味着更加安心、便捷的居住换,对行业而言则意味着更加规范、创新的发展前景。
据了解,该标准主要在六个方面做出了更新,包括抗破坏能力、安全等级的修改、提高锁具互换性、响应国家绿色环保的发展要求、门扇面板的厚度及厚度偏差调整和其他修订内容,显著提升了防盗安全门整体性能和技术要求。
国家标准GB 16796-2022《安全防范报警设备安全要求和试验方法》
国家标准《安全防范报警设备安全要求和试验方法》于2022年12月29日正式发布,2024年1月1日开始实施。
据了解,该标准规定了安全防范报警设备的安全防护设计原则,规定防电击要求、防机械伤害要求、防热灼伤要求、防着火要求、防辐射要求、安全防护的指示性要求、标志和说明书,并描述了各相应要求的最新试验方法。
来源于: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6994910129971872&wfr=spider&for=pc